近來國內對西方教育理念存在誤讀的現象受到關註,如“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被指完全是不求甚解,這一現象租辦公室值得反思。
  外國孩子沒有想象中固態硬碟輕鬆。(資料照片)
  最近兩張照片在網上迅速傳播,照片顯融資示:凌晨4點的哈佛大學圖書館里,燈火通明,座無虛席。
  近來,國內對西方教育理念存在誤讀的現象正受到關註,如“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被指完全是不求甚解的誤讀。通過與很多知情人溝通,筆者對國外教育的不少事實和現象有了重新認識。雖然間接的瞭解不免管中窺豹,但窺斑見豹,通過對西方教育婚禮主持推薦理念的重新解讀和中西方教育的對比,還是能找到很多值得我們反思的東西。
  求證
  德國巴里島禁止學前教育?沒有這回事!
  “很多在德國攻讀研究生的中國學生告訴我,幾乎每個班上都有幾個德國人是任何人難以超越的。的確,我(上小學的)女兒雖然成績名列前茅,但無論如何提升,總趕不上班裡的一個德國男孩。”在德國陪讀5年的中國媽媽孫女士這樣告訴筆者。她向筆者傳遞了這樣的信息:“難以超越”的背後是德國校方、家長對教育的高度關註與努力,而並非我們想象的西方那種輕鬆、無壓力的學習。
  早上8點上課下午1點放學,總共6節課,放學後可自願參加學校的聲樂、鋼琴、馬術、籃球等課後班,這就是孫女士的女兒在德國公立學校4年的小學校園經歷。但這看似輕鬆的日程安排並不代表德國中小學生的全部學習生活。“德國孩子對於發展道路的選擇,一開始就與家庭的追求有很大關係。小學四年之後,一部分孩子將升入文理中學,意味選擇大學道路,4年平均學習成績要保證在2分以上;另一部分孩子將到職業學校繼續學習,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將來要從事服務業。”
  一旦選擇了大學,家長和孩子就要付出很多努力。首先要做大量課外閱讀,學校和家長會為孩子推薦很多書目,因此書店常常爆滿。其次是課後訓練,放學後家長會額外給孩子做聽寫等提高語言素質的訓練,“聽、讀完全正規,糾正孩子在發音和書寫方面的不足,打牢語言基礎。”孫女士說。
  對於“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的說法,她更是給予否定。“德國並非禁止學前教育,而是在學前甚至是小學階段都不提倡為孩子提供數學公式等捷徑,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比如9乘以9,這道無數背過九九乘法表的中國孩子都能脫口而出的算術題,德國孩子卻要通過把9連加9遍才能得到答案。”
  中西方教育理念差別在哪兒?
  課程設置
  統一進度
  我國的基礎教育,有值得肯定的基礎知識扎實等長處,卻存有忽視學生個性化的問題。學校教育方面,統一進度,課上40分鐘同樣的教學內容,有的孩子“吃不飽”,有的孩子“不消化”。“吃不飽”的孩子要等進度,聽自己已經明白的東西;“不消化”的孩子要趕進度,犧牲一部分娛樂甚至是休息時間。家庭教育方面,大部分家長希望孩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幾乎每個孩子都報了少則一兩個多則四五個的特長班,但最後能堅持下來的沒幾個,既沒有找到孩子真正的興趣,又缺乏循循善誘的方法,大部分孩子在發展特長的道路上半途而廢。
  因材施教
  根據孩子的特點設置不同難度的課程,使孩子的興趣、天賦和個性得到充分發揮,我國2000多年前誕生的“因材施教”理念尚未在國內得以實現,卻在今天的西方得到了貫徹與發揚。德國小學的數學課雖然更加簡單,社會上也鮮有補習班和特長班,但學校為有數學專長的孩子開設了奧數班。孫女士的女兒達到了同齡人二級水平,意味著可以代表法拉克福地區參賽,而班上那位難以超越的天才兒童已經達到代表黑森州參賽的三級水平,再向上考到四級就可以代表德國參加國際奧數比賽。
  教學方法
  灌輸知識點
  在教學方式方法上,西方國家值得贊賞的並不是我們津津樂道的課上可以隨時發表意見、不要求坐得筆直等表象,而是對學習能力以及學習意識、學習方法的培養。反觀我國基礎教育,更加註重知識點的灌輸,在反覆的背誦和練習中,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同時大腦中也更容易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但我們的孩子被動接受多,在學習技能、學習方法方面卻非常欠缺,因此束縛了思考、束縛了創新。
  培養學習技能
  韓先生的女兒進入美國中學後,第一次這樣完成了她的生物論文作業:在寬鬆的時間內,通過查閱大量資料、讀大量相關書籍得出自己的觀點,並能夠用大量有力的證據去證明它,哪怕這個觀點與老師的觀點並不一致,照樣可以得到高分。“很多大學階段才到美國留學的學生會有一段時間不適應,因為查閱資料和論文寫作的方法是在中學階段培養的,這些技能在大學中直接運用,但是國內的孩子大多是在大學階段才開始接觸論文。”韓先生說。
  大學教育
  嚴進寬出
  大學階段是人的思想開始逐漸成熟的時期,無論是學習意識還是學習能力都有質的提升,是主動學習的大好時機。在大學教育“嚴進寬出”的我國,孩子們12年寒窗苦讀,進入大學就鬆了一口氣,有混文憑思想的人不在少數。一方面大學課程設置與實踐有些脫節,另一方面一部分學生努力程度降低,專業知識不扎實,帶來學生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後課本知識往往運用不上的現實,這實際上是教育資源的浪費。與國內基礎教育階段相比,需要教育界給予更多高度關註的恰恰是大學教育階段。
  寬進嚴出
  據孫女士瞭解到的信息,德國沒有高考,有高中成績就可以申請,很多學科沒有名額和成績限制。但大學學習依靠自我管理,根據每學期教授安排的課程選修,有些科目在一定時間內必須通過,如果兩次考不過就不能繼續讀下去。這些科目的及格率很低,目的就是把一些跟不上的學生儘早刷下去。在大學“寬進嚴出”的制度下,大量的課程和研究實驗使教室和圖書館在深夜依然燈火通明。一位在德國攻讀博士學位的中科院研究生告訴孫女士,他的韓國同學幾乎每天早上6點都會準時出現在教室,德國同學則經常在凌晨1點左右才從圖書館返回宿舍。
  盤點
  那些被誤讀的西方教育事例
  哈佛大學牆上校訓 關於哈佛大學的校訓在中國互聯網上盛傳已久。去年,哈佛大學圖書館官方網站驚現留言:有人問,在哪裡可以看到傳說中的哈佛大學校訓?對此,哈佛大學在其官網上表示,這些校訓都是假的,在哈佛大學牆上看不到所謂的校訓,並稱所謂校訓都是編造的。
  卡爾維特成長故事 被很多家長奉為教子指南的暢銷書、號稱最早於19世紀在德國出版、後人從哈佛大學的藏書館里發掘出來的《卡爾維特的教育》,經媒體調查後發現這是一本徹頭徹尾的偽書。可笑的是,如今還有不少人經常引用這本書中的觀點,或拿卡爾維特的成長故事來當例證,批評指責中國家長的教育觀太落後。
  英國“傻瓜”數學 前不久,在一個教育論壇上,教育部下屬研究機構的一位著名專家展示了兩道中英兩國的數學考題:英國大一學生考的是勾股定理,而我國高考的幾何題則需要添加多條輔助線。這一細節經媒體報道後,被解讀為英國中小學的數學太簡單了,而中國太難了,並旋即被網友當成“數學滾出高考”的理由。但很快有人反駁,稱英國中學的數學沒那麼簡單,高中課程已經包括了微積分、統計等知識,遠比中國學生學得要廣。
  觀點
  中西方教育模式各有優劣
  既不能妄自菲薄 也不能孤芳自賞
  任何一種教育模式都與現實國情、歷史背景、傳統文化有關。如面對龐大的人口數量,高考不可避免地成為我國人才選拔的指揮棒,使大家不得不千軍萬馬策馬揚鞭地擠上高考獨木橋。而西方國家良好的社會保障體系和福利制度,使不想學可以不學成為部分家庭欣然接受的事實。
  國情與歷史背景、傳統文化的差別,使任何一種教育模式都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孤芳自賞。我國教育改革一直在兼收並蓄、學習借鑒中進行,今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又有更多的改革舉措被公開報道,其中很多措施有借鑒歐美教育的影子。正確解讀西方教育理念併在中西方教育對比中反思自己,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不失為提高教育改革質量、節約改革成本的捷徑。
  延伸閱讀
  美國“基本沒有”教育部
  國人大多認為美國的教育是成功的,值得學習。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顧海兵曾在媒體發表文章稱,美國教育比較成功,首先是因為政府的宏觀服務不是對學校的干涉與控制。而能夠做到這一點,原因之一是美國“基本沒有”教育部。
  他在文章中表示,“基本沒有”教育部不等於沒有教育部,不等於聯邦政府完全不管教育。只是這樣的管理是引導、勸導、誘導、利導,但絕不是強制。
  以課程為例,美國教育部無權制定全國性的課程大綱,只能給出粗線條的教育指導。不存在全國性的統一課程標準,各州也不存在統一的課程標準,各州只是向各個學區頒佈指導性綱領,具體的課程標準由各學區自己制定。在具體教學中,任課教師對教材的選擇有很大發言權,可以自行決定選用的教材。既然聯邦政府不負那麼多責任,也就沒必要有那麼多權力。可謂百校競舟、萬師爭鳴。
  在美國教育體系中,州和地方的主導作用,從教育經費支出的結構上最能體現。2000/2001年度,全國教育總經費為6500億美元,其中91%來自州、地方及私人捐贈,聯邦政府撥款僅占9%,大約600億美元。  (原標題:反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h52ohshw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